今年以来,四川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挥行政复议公正高效、便民为民的制度优势和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强基础、固根本、抓关键、求突破、增质效”工作思路,加快补齐行政复议工作短板,扎实做好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后半篇”文章,切实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实现率先突破。
一、以标准流程为方向,规范办案程序。制定深入推进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案件办理规则和文书撰写制作规范,全面承接新修订的行政复议法,并首次在全省范围对案件办理和文书制作进行统一规范。一是统一流程标准。统一案件受理、集体审议等10项工作标准,制定简易程序、调解和解等10项工作规则,同时对决定书、通知书、函件等3大类别、29个常用文书示范文本进行全面梳理规范。二是突出便民为民。畅通申请渠道,探索与法院共设案件受理点,在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乡镇基层司法所等创新设置接收窗口,并对不履行复议决定书、调解书、意见书责任追究专章作出规定。三是制作工具手册。以“总纲+流程+细则+文书”为主要内容,编制办案指导意见,研究梳理60个办案关键环节的基本要素,同时把办案要素进一步细化为116个办理流程,促进行政复议案件规范高效办理,推动行政复议工作质效整体提升。
二、以能力提升为根本,强化队伍建设。针对全省新进行政复议人员中初次从事复议工作占比较大、专业能力不强、基础业务不熟的现实情况,扎实开展行政复议人员能力提升十大行动,组织“思想政治、业务学习、廉政警示教育”等专题培训共计3165场次。一是抓好系统培训。高质量举办全省行政复议理论实务培训,推出行政复议大讲堂7期,开展行政复议法律问题集中讲解14次,省、市、县三级共组织培训1136次,覆盖9897人次。二是编发学习资料。坚持一体推进工作经验交流、类案办理质效优化、法律适用能力提升,研究汇编“行政复议质量提升年”活动有关学习资料,共5期30余万字,编发行政复议专刊19期、典型案例29个,开放共享行政复议课件21个。三是举办片区研讨会议。深入落实省、市行政复议结对共建工作方案,通过观摩交流、案件研讨等方式,有效推动四大片区行政复议人员能力提升、人岗相适。
三、以监督指导为手段,促进质量提升。坚持“在办案中监督、在监督中办案”工作原则,一体推进案件评查、问题检视、整改提升。一是开展案件评查。制定工作方案和案件评查标准,针对案件受理、案件审理、复议决定、决定履行、立卷归档等重要节点,细化5个环节25项指标,采取“单位自查、交叉评查、专班抽查”模式开展案件评查,对评查发现的问题及时梳理汇总、形成清单。二是实施中期评估。开展全省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回头看”暨行政复议质量提升年活动中期评估工作,组建9个工作组,采取查阅资料、随机访谈、实地走访等方式,共检视出问题905个。截至今年9月底,已整改问题838个,整改率92.6%,新建长效机制87个。三是监督文书履行。开展行政复议文书履行监督专项行动,建立文书履行情况台账,重点检视监督履行不到位等问题,持续加强跟踪问效、督促整改。2022年全省制发行政复议建议书43份、意见书66份,履行到位率100%。
四、以实质化解为目标,彰显复议价值。部署开展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系列活动,积极探索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工作机制,坚持从源头上解决行政争议背后的利益诉求。一是建立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制度。推动建立党委、政府、政法单位和社会力量“四方协同”化解行政争议制度,探索构建“五步化解法”“调解优先”“属地化解”“面对面化解”等行政争议化解机制,制定行政行为自纠办法、行政争议多元化解办法等规则50余个。二是开展服务民营企业专项行动。开展为期半年的行政复议服务民营经济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在全省选取经济开发区、企业园区以及重大项目所在地,设立529个服务点,开展334场宣传活动、提供咨询670余次;发布行政复议服务民营经济十大典型案例,组织全省复议机关对涉企不予受理案件开展专项检视,多措并举推动促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截至今年9月,共受理涉企行政复议案件464件,涉及企业365家,案件金额2.41亿元。三是强化行政司法与行政审判良性互动。积极参与全省法院“行政审判培优增效”活动,促进行政复议人员筑牢“调解优先”意识;加强诉源治理与复议调解良性互动,对行政案件能调尽调,最大限度做到案结事了,争取达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今年1月以来,全省行政复议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率超20%。